查看原文
其他

麦肯锡:中国有实力成为全球创新领袖

2016-06-26 战略前沿技术

本文摘自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对全球创新的影响》,作者系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主任  Jonathan Woetzel,资料来源:中国管理咨询网、IDC、CPAT、WIS、环球通视、赫芬顿邮报、上海观察等



中国具备从“汲取创新”(吸收并改良国际先进技术和知识)转变为“领导创新”的潜力。中国企业在某些类型的创新上表现出色,它们善于改良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或是利用中国制造业生态系统的优势改进工艺流程。中国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挑战更大的创新类型上仍相对落后,但中国企业正在凭借独具本土特色的方式加快实验与学习。


中国创新能力的真实水平


近来,中国传递出的很多信息令人困惑。这个帮助全球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的经济增长发电机快没能量了吗?中国的经济增长机制不管用了吗?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正处在从出口带动的快节奏经济增长,向消费带动的稳健经济增长转型的过程中。成功的发展中国家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然而,外界不必担忧,从今年起的十年内,这个转变就像“成长的烦恼”。


我们这样认为的原因之一,缘于我们最近完成的一项关于中国创新能力的调查。我们想基于事实基础来判断,中国是否仍然是被广泛认为的“创新海绵”,即擅长吸收和改造其他国家的技术,或者说我们想看看中国是否有自主创新的能力。


我们的研究结果令人吃惊。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于世界对它的估计,甚至在一些领域,它的创新能力已经达到了引领全球的水平。


证据?为了了解创新在中国是如何进化的,我们计算了创新带来的影响——关于产品、服务、流程和商业模型的新想法,在商业化或者被执行以后,是如何在市场中成功的。


为了计算这一方面,我们搭建了关于创新的“模型”。每一个模型——共四种模型,都是一种创新途径。在聚焦顾客的创新模型里,解决顾客的问题是关键;在效率驱动的工业模型里,创新旨在改善生产或服务配送的流程。


我们分析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2万家上市公司,它们分属31个行业,占全球GDP的30%,我们还研究了中国公司在哪些方面的收入高于它们占全球收入的GDP份额——中国占全球GDP的12%。




我们发现,中国做的最好的是聚焦顾客和效率驱动的创新。


在聚焦顾客的创新上,中国已超过了它在一些领域里的占比,包括电器(中国占全球的36%)、网络软件与服务。


这些行业的创新者受惠于中国市场的庞大规模(超过1亿的新主流消费家庭,且2025年会达到2亿),因为他们可以实现创新的快速商业化,而且具有非常愿意配合的、新想法的试验田。比如,中国的消费者非常乐于尝试智能手机新功能的初级版本,然后通过网络论坛或者其他方式与生产商合作,进而优化产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经济体,中国有利于持续创新的生态系统似乎超出了预期。这个生态系统包括比日本大四倍多的供应商体系,1亿5千万具有经验的工厂工人和现代化基础设施。中国在效率驱动的创新上的显著成功包括太阳能板(占全球的51%),中国市场巨大的规模和发展健全的供应链,给中国企业家提供了约15%至20%的成本优势。


在剩下的两种创新模型里——它们分别是基于工程的创新和基于科学的创新,中国还需付出很多努力。


基于工程的创新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在高铁(占全球总收入的41%)、通讯器材(占全球总收入的18%)和风力涡轮机(占20%)等行业,中国企业学习得十分迅速,这也多亏了政府的支持;政府促进了技术转移,买家帮助企业建立了规模。在汽车行业,中国品牌的学习机会比较有限,因此中国汽车企业仅占全球收入的8%。


中国的企业还没有在我们分析的科学行业里,占有以上提及的GDP份额(我们所分析的行业包括化学品、半导体设计和制药等)。尽管中国对技术能力的投入很大,但是收效甚微。


如今,中国每年投入2000亿美元用于研发(仅次于美国),每年新增将近3万工程和科学博士,申请到超过80万专利。这些投资为将来可能产生科学突破的长期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同时,中国的企业正在寻找加速科学和工程发展的独特的中国方式。比如,制药公司正投入巨大财力——聘请上千博士,斥巨资买下机器设备——来加速新发现。


综上所述,中国的创新能力会决定中国向基于消费的稳健经济增长的转型有多顺利。由于中国的老龄化,适于工作的年龄群规模缩小了,中国不能继续依赖扩大劳动力人口来促进经济增长了。


同时,微观经济在投资上的回报率也下降了——2010年产生1单位的GDP需要比1990年多投入60%的资本。


然而,“多因素”生产力的增加——在微观经济层面上的创新的代表,将“制止”增长疲软的状态,使经济增长率升至50%(目前增长率为35%)。


我们发现中国服务部门的创新具有很多机会(中国在服务业的生产力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到2025年,中国服务部门的创新可以每年给它增长5千亿至1万4千亿的价值。在制造业上,中国具有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化、联结型生产(即工业4.0时代)平台的优势。新一代的制造可以每年增加4500亿至7800亿的价值。


中国在创新能力上越来越多的成功不仅仅有助于保证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正确的轨道上,对全球经济也有作用。中国的创新人士开发了低成本、迅速的创新途径,可以改变企业在世界各地市场里的竞争方式。那些无法在成本、速度和创新的全球拓展程度上赢过中国的企业,可能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中国创新势在必行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推动力——劳动力扩张和资本投入的逐渐式微,到2025年创新(广义创新)需要贡献多达一半的GDP增长,相当于每年为GDP贡献3-5万亿美元。我们发现,中国如能通过创新实现服务业扩张并提高其生产率,同时依靠数字化创新进一步改善制造业效率,到2025年之前每年可以创造1-2.2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中国在四大创新原型拥有发展机遇


中国在四个创新“原型”的表现不一。我们从四个创新原型的视角分析了30个行业,衡量创新带来的效益。中国在客户中心和效率驱动型创新的表现出色,但在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型创新方面仍然有待提高。


充满活力的巨大市场让中国在客户中心型创新上具备优势。中国的创新企业利用庞大的本土消费市场(主流消费阶层家庭数量目前已逾1亿户)快速推动新构想的商业化。中国消费者愿意尝试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早期版本,他们提出反馈意见以供企业迅速改进,因而对创新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的制造业生态系统让效率驱动型创新成为可能。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供应商数量超过日本的五倍,还有1.5亿制造业工人和现代化的生产设施。


工程技术型创新需要加快先进经验知识的获取。国有企业的采购活动、政府促成的技术转让以及市场规范的引入加快了通信设备、风电、高铁等行业对先进经验知识的获取。


中国企业采用独特方式在科学研究领域迎头追赶。中国政府长期致力于加大研发投入,培养科研人才,鼓励专利申请,但中国仍未在科学研究型创新方面取得领先。如今,中国企业在科研领域正以独特的方式推动创新——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和充足的研究人才加速实验与发现流程,实现科研创新的快速发展。


未来十年内,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中国作为低成本快速创新的基地,全球各地都将感受到中国创新的效应。总体而言,这一效应将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它将推动规模宏大而又灵活敏捷的创新,解决新兴市场未被满足的需求,为先进经济体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全球消费者将能享受到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


关于“”创新与中国“”的文章,请参阅: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投稿邮箱:13355524@qq.com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习近平】【创新中国】【中国武器】【创新创业】【预见2016】【新科技革命】【电磁炮】【生物】【仿生】【脑科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物联网】【马斯克】【装备采办】【抵消战略】【水下战】【轰炸机】【能源】【电池】【凯文凯利】【云计算】【大学排名】【博士】【导师】【钱学森】【黄志澄】【施一公】【王喜文】【贺飞】【李萍】【纳米】【基金】【人工智能】【机器人】【俄罗斯】【互联网+】【量子】【数据】【无人】【谷歌】【工业4.0】【DARPA】【颠覆】【3D打印】【4D打印】【硅谷】【石墨烯】【北斗】【通信】【智能制造】【军民融合】【激光】【智库】【预警机】【战斗机】【商业航天】【基因】【未来战争】【网络空间战】【网络武器】 【协同创新】【产学研】【成果转化】【超材料】【超级计算机】【卫星】【战略能力办公室】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